
退伍後的過去一年多來,從一個軟體工程師,到逐漸要開始帶人,招 Intern。團隊忽然之間,就比一年前大了許多。我開始意識到,識人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。高中大學時候,我們很難精進這項技能。一般人除非吃飽太閒或負能量滿滿,不然不太會主動去 Judge 同學。又或者沒有需要共同完成的目標,彼此之間也沒有互相 Judge 的必要性。就算有共同要完成的事,像作業、分組報告,這些都是很小型的合作,大不了一次搞砸了,下次再找別人就好。
識人這項技能,有很多地方可以運用,例如:找新員工,找老闆,找潛在合作的客戶⋯⋯每個的技巧都不太一樣,很難一次講完,而且也沒有停止精進的一天。就算小弟我接下來要寫 1000 個字,我依然有很多判斷不足的地方。
以找新員工為例。首先,hire 人很簡單,但是 fire 人很困難。只要招進一個人和整個團隊的文化不同,那就會很麻煩。文化一旦不同,就很難把目標或利益弄一致,整個團隊做起事來就會事倍功半。特別是很早期的團隊,每招一個人進來都是佔團隊的 1/n,n 很小,只要有人少做事,或做事的方向不對,團隊進行的就會很緩慢。
以組一個工程團隊為例,客觀技術來講,有些人擅長前端,有些人擅長後端。做事態度來講,有些人做事謹慎,有些人做事飄逸。關注角度來講,有些人在乎商業邏輯合不合理,有些人在乎 Design Pattern 完不完美。要怎麼組一個好的團隊,連我自己都不能很有把握的說出 Standard Procedure,但至少能從一些小細節來慢慢篩人。例如,面對問題時的態度,是和緩或不耐煩。對實作細節的描述方式,是知之為知之,還是含糊帶過。這些都考驗身為管理者的智慧和經驗。
再來,一個公司能不能成,90% 和 CEO 有關。沒有能力當 CEO,但有能力抱粗的大腿,至少會大幅降低失敗的機率。CEO 做事的方式是否果決,還是溫吞? CEO 的背景如何,到底是真功夫,還是 buzzword 瞎吹?CEO 喜歡埋頭堆疊一磚一瓦,還是好大喜功,不斷找媒體做個人的 PR? 這些都參雜很多主觀的看法,和客觀評判的依據,需要時間鍛鍊。
沒有人能一生下來,就擁有這些判斷能力,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媒體的報導是一回事,合不合理又是另外一回事。一堆人吹捧的 KOL,是真的有料,還是只是照著資料稿唸。有沒有可以客觀度量的數據?例如 Crunchbase 之於科技公司、GitHub 之於 Developer。此外,你是否有能力解讀這些數據?例如:了解公司運作籌資的原理、讀 Open Source 的能力。
講這麼多,也不是說對每個遇到的人或事情都要很嚴格或 judgemental,畢竟這世界很難找到完美契合的同事、上司或伴侶。但時常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,就算不能保證每次都判斷正確,失敗的風險確實會降低許多。
選文章附圖要選個和識人有關的。聽說貓會讀心術,又能給文章帶來流量是不是?蛤?這樣還不夠?我再加碼一個正妹啦!
關於我:
我是沒一村,專長和興趣是程式、主動投資、科技商業模式。可以參考我的書單和比較熱門的文章: